在餐饮后厨或食品加工厂的操作间里,总能看到一个个 “圆滚滚” 的电加热夹层锅 —— 有的在咕嘟咕嘟熬着高汤,有的在慢慢翻炒着酱料,还有的在给预制菜杀菌。不少刚接触这类设备的人会好奇:常说的 “大容量电加热夹层锅”,到底能装多少东西?其实它的容积没有固定答案,从几十升到几百升都有,就像 “大胃王” 也分不同食量,得看具体用在什么场景,装什么食材,看完这些细节,你就知道该选多大容积的了。
餐饮后厨:20-100 升,够装几桌菜的量?
对餐馆、酒店的后厨来说,“大容量” 通常是 20 升到 100 升。北京一家家常菜馆的张厨师长说:“我们后厨用的是 60 升的夹层锅,早上熬一大锅骨头汤,够中午晚上两波客人用,不用反复熬煮。”20 升的适合小餐馆,一次能煮 20 斤左右的食材,比如炖一大锅红烧肉,刚好满足 10 桌客人的需求;50-80 升的更适合中型餐厅,用来熬高汤、煮面条汤底较合适,80 升的锅装满汤,能分装到 200 多个小碗里,省去频繁添汤的麻烦。
要是遇到婚宴、团建这种大场面,100 升的夹层锅就派上用场了。张厨师长之前帮朋友的婚宴备菜,用 100 升的锅煮了 50 斤卤味,“要是用小锅,得煮五六次,费时还容易串味,用大锅里一次煮好,味道更均匀”。不过后厨的夹层锅也不能太大,毕竟操作间空间有限,100 升的锅直径差不多 1 米,再大就占地方,还不好翻炒食材。
食品加工厂:100-500 升,能满足批量生产吗?
到了食品加工厂,“大容量” 的标准就往上提了,常见的是 100 升到 500 升。浙江一家做预制菜的李厂长,厂里有 3 台 200 升的夹层锅,“每天要生产 2000 份梅菜扣肉预制菜,200 升的锅一次能炖 150 斤肉,3 台锅轮着来,刚好能赶上下游的包装工序”。
100-150 升的适合做酱料、腌菜的小厂,比如做豆瓣酱,150 升的锅一次能发酵 80 斤黄豆,发酵好后直接在锅里翻炒调味,不用来回搬运;200-300 升的是中型加工厂的 “主力”,用来给预制菜杀菌、熬制浓汤,300 升的锅能装 240 斤左右的预制菜,杀菌后直接分装到小盒里,效率很稳;要是像做罐头、速冻食品的大厂,就会用到 400-500 升的超大锅,500 升的锅一次能处理 400 斤食材,比如煮一大锅糖水栗子,够装 500 多个罐头,大大减少了批次之间的差异。
李厂长还提到,工厂选容积时会多留一点 “余地”,“比如实际需要装 300 斤食材,我们会选 400 升的锅,因为食材加热时会膨胀,汤汁还可能沸腾溢出,留 100 升的空间刚好,不会浪费也不会出问题”。
特殊场景:还有更大容积的选择吗?
除了常见的范围,有些特殊需求的场景,还能找到 500 升以上的夹层锅。比如做调味品的工厂,要熬制大量的酱油、醋,会用到 600-800 升的锅;还有做宠物食品的厂家,需要批量蒸煮肉类和谷物,有的会定制 1000 升的超大夹层锅。不过这类超大容积的锅比较少见,因为加热时间长,还需要专门的承重地面,一般厂家不会轻易选择。
山东一家调味品厂的王工说:“我们用的 800 升夹层锅,熬一次酱油要 12 个小时,得提前规划好生产节奏,不然会耽误后续工序。而且这锅太重了,安装时专门给地面做了加固,不然担心压坏楼板。”
选容积时,还得注意这两点
选大容量夹层锅,不能只看数字,还得结合食材特性。比如煮面条、饺子这种容易膨胀的食材,得选比实际用量大 20% 的容积,不然煮着煮着就会溢出来;要是熬浓稠的酱料、糖浆,因为流动性差,需要频繁搅拌,容积也不能太满,一般装到锅体的 70% 就够了,不然搅拌时容易溅出来。
另外,用电情况也得考虑。容积越大的夹层锅,功率越高,比如 100 升的锅功率一般是 12 千瓦,500 升的能到 30 千瓦。要是工厂或餐馆的电路负荷不够,买了大容积的锅也用不了。李厂长之前就吃过亏,“一开始买了 300 升的锅,结果车间电路带不动,又花了钱改电路,耽误了半个月生产”。
总结:按需选容积,才是较合适的
其实 “大容量” 没有统一标准,对后厨来说,够满足一天的客流量就是大容量;对工厂来说,能匹配生产线节奏就是大容量。选的时候先算清楚每天的食材处理量,再留一点安全空间,结合操作空间和电路情况,就能找到较适合的容积。
就像张厨师长说的:“不是越大越好,我之前用过 80 升的锅,后厨空间小,转身都费劲,后来换了 60 升的,刚好够用还不占地方。” 所以不管是餐饮还是加工,按需选择,才能让夹层锅发挥较大作用。
**